二战后300万日本人遣返,中国免费送三样,背后各打算盘
1945年,倭寇气数已尽,耷拉着脑袋投降。
滞留中土的日本人,足足三百余万,这可真成了烫手山芋。
你想啊,这么多人,吃穿用度,维安戍守,哪一样不烧钱?
彼时中国是个什么光景?
刚从战火里爬出来,家底儿都快掏空了。
更让人挠头的是,按常理说,这帮东洋人,尤其那些兵痞,在中国犯下的罪孽擢发难数,国人心中怎能没有芥蒂?
结果呢,老蒋那边放话了,要“以德报怨”。
这四个字,小日本听了,那叫一个感恩戴德,卯足了劲儿地鼓吹,恨不得把老蒋供起来当活菩萨。
于是乎,就有了这“俘虏优待”的荒诞戏码。
不光管饭管住,居然还发饷银!
《中国境内日侨集中管理办法》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华北地界,一人一月拨付三千六百元,华南华东稍逊,二千四百元,华中三千元。
这标准,搁现在看或许稀松平常,可搁当时,绝对是高薪厚禄了。
说句实在话,看到这儿,我心里都禁不住犯嘀咕:这真是俘虏待遇?
莫不是请来颐养天年的?
当然,身外之物是要充公的,可充公的那些,怕是连九牛一毛都不够。
而且,这银子还是各地先垫付,记在账上,日后找日本讨要。
初衷是算作战争赔偿,可后来大家都知晓了,老蒋没要这笔赔款,这垫付的银子,也就打了水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好不容易,船只备妥,开始遣返。
从1945年仲冬开始,陆陆续续耗时一年,才把这三百多万人送走。
这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中国白养了他们一年!
花的钱,那绝对是笔泼天巨款。
启程之际,还得搜身检查。
有些物件,是万万不能带走的,譬如枪械弹药,毒品麻药,乃至军犬都不准携带。
还有金银细软,古玩字画,以及一些紧要的文书档案。
这些倒也说得过去,毕竟是违禁品,或者属于中国的珍贵文物。
但接下来的操作,就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中国居然还无偿赠予三样东西:现银、粮食、新衣!
要知道,当时日本国内经济几近崩盘,物资极度匮乏,很多人回去,没准就得饿殍遍野。
中国这一手,简直是雪中送炭,活人无数。
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以德报怨”的菩萨心肠,还是另有深藏不露的玄机?
见仁见智,各执一词。
有人说,这是泱泱大国之风范,彰显了华夏民族的宽厚仁义。
也有人说,这是出于政治考量,为了博取国际舆论的嘉许。
还有人觉得,这是决策失误,白白挥霍了国家的资财。
其实,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甫经战乱,中国百业凋敝,接纳如此之多的战俘和侨民,本身就是个沉重的包袱。
与其让他们滞留国内,徒增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如尽快遣返回国,眼不见为净。
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局势也颇为错综复杂。
为了钳制苏联,山姆大叔开始扶植日本。
在这种境况下,中国倘若对日本战俘锱铢必较,过于苛待,或许会招致美国的不悦,有损中国的国际声望。
是以,老蒋的“以德报怨”,或许是权衡了诸多因素之后的抉择。
但无论如何,这笔钱,这批物资,是真真切切地送出去了。
至于是否值得,那就见仁见智,兼听则明了。
如今再回眸这段历史,总觉得百感交集,滋味万千。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宽宏大量和赤子之心,在自身尚且捉襟见肘的境况下,还能对战俘施以人道主义援助。
另一方面,我们也领略到了历史的繁复和无可奈何,很多事情,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就能一言以蔽之的。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于“以德报怨”的崇高情操时,是否忽略了彼时诡谲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捉襟见肘的财政窘境?
仅仅是战后遣返这桩事,就足以管窥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复杂难辨。
它告诫我们,审视历史问题,切忌简单粗暴地贴标签,而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反思。
而“以德报怨”这四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涵。
它既可以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标杆,也可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政治手段。
关键在于,我们要洞悉当时的真相,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上一篇:两会精神在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张振连:助力技能人才培养_焊接_新华社_进行
下一篇:没有了